云南医保系统如何构建 “全周期”“全方位” 生育医疗保障体系以营造生育友好环境?

4次阅读
没有评论

“生育津贴什么时候能直接发给个人?”“产检费用高,能报销吗?”“新生儿能不能出生就享受医保待遇?”“分娩镇痛能不能纳入医保报销?”“患罕见病的儿童家庭负担重,能不能多报销一点?”……近年来,这些来自网络的声音,道出了许多家庭对生育医疗保障的新期盼。为此,云南医保系统积极探索建立“全周期”“全方位”的生育医疗保障体系,营造生育友好环境。

云南医保系统如何构建“全周期”“全方位”生育医疗保障体系以营造生育友好环境?

不断完善待遇保障体系

覆盖群众生育需求“全流程”

云南医保系统如何构建“全周期”“全方位”生育医疗保障体系以营造生育友好环境?

产检费用、分娩费用、儿童罕见病治疗费用等,对普通家庭而言都是不小的开支。让更多生育相关的医疗费用纳入医保报销,是减轻生育家庭负担的“关键一招”。

辅助生殖入医保,让群众“怀得上”。2024 年,省医保局印发《关于做好辅助生殖医疗保障相关工作的通知》,将取卵术等 12 项治疗性辅助生殖类项目纳入医保报销。政策实施以来,惠及城乡居民 2.33 万人次、职工 1376 人次,帮助减轻费用负担 2011.5 万元。

产前检查有补助,让群众“孕得优”。近年来,云南省持续将产检费用纳入医保报销,按照不低于 1000 元的标准给予包干结算。随着群众对提高产前检查保障待遇的呼声增长,省医保局正加紧研究提高产前检查保障水平的增量措施。

分娩镇痛能报销,让群众“生得安”。自 2025 年 8 月 30 日起,省医保局已将分娩镇痛项目纳入医保报销范围,为产妇减负又减痛。同时新增“亲情陪产”和“导乐分娩”医疗服务项目,满足群众多样化孕产服务需求。

提高儿童疾病保障,让群众“育得好”。云南省将脊髓性肌萎缩症、儿童中枢性性早熟等 5 类儿童疾病、罕见病纳入全省门诊特殊病报销,有效减轻儿童罕见病患者家庭就医负担。积极落地人工耳蜗集采,单套价格从平均 20 余万元降至 5 万元左右,医保报销后人均负担降低至 2 万元左右。

全面助力妇幼医疗水平提升

生育医疗服务“更优质”

云南医保系统如何构建“全周期”“全方位”生育医疗保障体系以营造生育友好环境?

医疗机构是妇幼群体享受更优质、更安全、更温馨的医疗服务的载体,省医保局积极贯彻落实《推进生育友好型医院建设意见》,助力妇幼医疗水平提升。

儿童部分诊疗项目加收,为强化儿科建设“加马力”。为合理体现儿科与成人科室服务差异,综合考虑诊疗技术难度、服务标准、资源消耗,实施 6 周岁以下儿童部分医疗服务项目价格加收政策,加收部分纳入医保报销,积极支持促进儿童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

新项目落地应用,为医疗水平提升“添动力”。2025 年 6 月,省医保局印发《关于规范产科类等 7 批医疗服务项目价格及医保支付政策的通知》,增设“导乐分娩”(特需)、“亲情陪产”(特需)、“胎儿宫内输血”等产科类新项目,进一步突出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为医疗机构创新、医疗技术水平提升再添动力。

持续优化医保经办服务

生育待遇享受“零等待”

云南医保系统如何构建“全周期”“全方位”生育医疗保障体系以营造生育友好环境?

服务也是待遇。为了使广大生育家庭更便捷地享受这份“待遇”,省医保局持续优化医保经办服务,坚持“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生育医疗费用“一站式”报销。将产前检查费、营养补助费合并到生育医疗费用一并结算支付,实现“一次结算,同步享受三项待遇”。2024 年 7 月至 2025 年 9 月,参保职工生育、计划医疗费用直接结算 14.58 万人次,生育保险基金支付 5.33 亿元;通过“跨省通办”“全程网办”申请医疗费用手工报销 3001 人次、959.05 万元。

新生儿“出生即参保”。持续推进新生儿“出生一件事”,实施新生儿凭出生医学证明或身份证等有效身份证件,通过线上或线下渠道及时办理医保参保登记,实现“出生即参保”。2023 年 7 月政策实施以来,全省新生儿累计出生即参保 44.23 万人次,享受待遇 142.53 万人次,统筹基金支付 10.1 亿元。

生育津贴“直发个人”。自 2025 年 6 月起,全省实现生育津贴发放从“单位中转”调整为“个人直享”,办理时限压缩至 10 个工作日内。政策实施以来至 9 月 30 日,全省共成功受理 14768 人次,发放生育津贴 4.05 亿元,群众办理医保业务的体验感持续提升。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要优化生育支持政策和激励措施”。云南省医保局始终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聚焦生育家庭在医疗保障领域的急难愁盼,持续深化改革,让群众对生育医疗保障的需求变成现实。一项项务实惠民举措的落地,一次次经办服务能力的提升,以“小切口”助力“大民生”,不断推进生育友好型社会建设。

正文完
 0
评论(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