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优化血脂管理项目扩大覆盖至社区,能否补齐基层防治短板提升防控能力?

14次阅读
没有评论

由上海市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与检验医师分会推出的优化血脂管理项目近日再度扩大覆盖范围,将落地沪上多家社区医疗卫生机构,持续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血脂异常疾病的规范诊疗能力。该项目于 2024 年 6 月启动,此前已在上海多家三甲医院落地。此次扩大覆盖范围后,将聚焦全科医师等基层健康“守门人”,通过专业培训、优化血脂管理工具、完善随访制度等举措,进一步帮助公众了解血脂分层管理的重要意义以及科学方法,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慢病防控综合能力。

上海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会长、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副院长、心内科副主任钱菊英教授表示:“优化血脂管理项目推出一年多来,推动了血脂分层管理策略的临床落地,并在实践中得到了许多积极正向的反馈。此次进一步拓展到社区卫生机构,将有助于补齐基层心血管疾病防治‘短板’,让血脂分层管理、长期达标的理念与实践惠及更多患者,促进心血管疾病防治关口前移,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

研究显示,LDL- C 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致病性危险因素,是 ASCVD 防治的首要干预靶点。近年来,中国高胆固醇血症和 LDL- C 超标的患病率持续上升,并且 35 岁以上成人对血脂异常的治疗率和控制率仅有 7.8% 和 4.0%,心梗、脑梗等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居高不下。

“去年我们启动的优化血脂管理项目,通过新版血脂分层化验报告单,让患者更方便地明确了自身的血脂水平以及对应管理目标,也让医生能够更好地‘对症下药’。这不仅提升了医患沟通效率,也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和 LDL- C 的控制率。然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作为心血管疾病等慢病防控的主战场,目前仍未普及血脂分层达标理念,与上级医院的诊疗标准存在断层。”上海市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分会会长、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检验科主任范列英教授表示。

根据《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 年)》,血脂异常患者按照 ASCVD 不同危险分层分为:低危、中危、高危、极高危和超高危人群,对应不同的达标值。其中,低危人群建议控制在 3.4mmol/ L 以内;中、高危人群控制在 2.6mmol/ L 以内;极高危人群控制在 1.8mmol/ L 以内,且较基线降低幅度 50% 以上;超高危人群控制在 1.4mmol/ L 以内,且较基线降低幅度 50% 以上。推广血脂分层指标,能够帮助患者结合自身情况制定管理方案,避免“一刀切”式的判定,实现血脂的分层达标、长期健康。

范列英教授表示,“在‘大卫生、大健康’的理念指导下,有必要将有优化血脂管理项目推广到更多基层医院。我们希望通过提供新版血脂分层化验报告等便捷的管理工具,加速血脂分层优化的概念在基层的转化与实践,提高心血管疾病的管理效率。”

作为上海市心血管疾病防治技术牵头单位,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将联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二、三级医疗机构协同早诊早治模式,建立社区居民档案,并做好高危人群的血脂筛查。与此同时,还将借助“互联网 +”等技术手段,联动不同层级医疗机构,做好患者的长期随访管理。依托包括诺华公司在内的行业及社会伙伴支持,项目将更好地提高居民对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认知。优化血脂管理项目还将面向社区居民开展“心脏健康科普走进社区”等宣教活动,拓展健康知识的传播渠道,充分发挥基层的力量,让百姓在“家门口”即可接受疾病教育、预防、管理等多方面服务,降低心血管事件和死亡风险。

正文完
 0
评论(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