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怕死吗?”
“怕。”
“那你怕疼吗?”
“……更怕。”
这是我在一次健康讲座上,听到的一段对话。一语道破了很多人的心声:与其说我们怕死,不如说我们怕死前的痛。
疼痛和死亡本身,都不陌生。但哪个更可怕?今天,就让我们从医学的角度、从真实的数据中,来认真聊聊这个问题。
一、死亡,是生命的终点,还是痛苦的解脱?
在医学上,死亡有明确的定义 。世界卫生组织给出的标准是: 心跳、呼吸、脑功能不可逆地停止。这是一个生物学事实,不涉及意识、情绪或感受。
但在人类的情感世界里,死亡从来不是“一个事件”,而是 一个过程 ,尤其是 慢性疾病末期的“临终阶段”,可能持续几天,甚至几个月。
比如晚期癌症患者,80% 以上在去世前会经历 持续性剧痛、呼吸困难、焦虑、失能 等症状。
有临床数据显示,65% 的晚期患者在生命最后一周,疼痛评分≥7 分(满分 10 分),属于“严重疼痛”。
死亡,不只是终点,它往往伴随着 长时间的身体折磨和心理崩溃。这就是为什么有人说:“我不怕死,我怕的是死前那段日子。”
二、疼痛,不只是感觉,它是一种疾病
说到疼痛,我们不能只把它当作“症状”。
现代医学已经明确:慢性疼痛是一种独立的疾病,并被世界卫生组织列入《ICD-11》(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版)。
什么是慢性疼痛?指疼痛持续超过 3 个月,或超过组织愈合时间的疼痛,比如慢性腰痛、癌痛、神经痛、纤维肌痛等。
这些疼痛,不仅让人痛不欲生,甚至会:
· 持续破坏睡眠和情绪
· 引发焦虑、抑郁,甚至自杀倾向
· 导致社交退缩、生活质量急剧下降
根据《中国疼痛医学发展报告 2022》,我国慢性疼痛患者 超过 3 亿人,接近总人口的四分之一。
也就是说,每四个人中,就有一个长期处于疼痛中,却常常被忽视、被误解,甚至被“忍着”。
三、疼痛可以控制,关键是你有没有重视
很多人认为“疼痛忍忍就过去了”,或者“吃止痛药伤肝伤肾”,结果就是 小痛拖成大病,大痛成了绝望的源头。
事实上,疼痛管理是有完整体系的,而且早已被写进各大医院的临床路径中。
1. 药物治疗分级明确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三阶梯止痛法”,用于癌痛治疗已超 30 年:
· 第一级:非阿片类药物(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
· 第二级:弱阿片类(如可待因、曲马多)
· 第三级:强阿片类(如吗啡、芬太尼)
科学使用、规范剂量,不会上瘾,也不会“伤身”。相反,不用药物,才是真的对身体的二次伤害。
2. 非药物方式也很重要
物理治疗、神经阻滞、射频消融、中医针灸……
这些辅助治疗方式,在三甲医院的疼痛科都能规范操作,不是“偏方”,而是临床疗法。
3. 心理干预不能忽略
长期疼痛患者中,抑郁发病率高达 50%。
认知行为干预、支持性心理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疼痛体验,减少痛觉敏感。
疼痛可以管理,关键在于你是否愿意走进医院,而不是靠硬扛。
四、死亡不可逆,疼痛却可以缓解
我们再回到那个问题:疼痛和死亡,哪个更可怕?
从医学角度看,死亡是终点,但疼痛是一条漫长的、可以改变的路。
你能做的,不是等死,也不是怕痛,而是 提前准备,积极面对:
1. 重视疼痛,不轻视任何“长期小毛病”
2. 去正规医院疼痛科就诊,别怕“止痛药”
3. 关注心理状态,必要时寻求心理医生帮助
4. 对于慢性病或癌症患者,及早做“安宁疗护”规划
不是让你“放弃治疗”,而是让你 有尊严、有质量地活着,直到最后一刻。
五、安宁疗护:不是放弃希望,而是拒绝痛苦
2017 年,国家卫健委发布《安宁疗护实践指南(试行)》,提出:
“安宁疗护的目标是减轻晚期患者的痛苦,提升生命最后阶段的生活质量。”
也就是说,不是让人早点走,而是让人在走之前,不再痛。
目前,全国已建设超过 1000 家安宁疗护试点机构。
但现实是,大部分人对“临终关怀”一无所知,甚至觉得是“放弃希望”。
其实,真正的希望,不是苟延残喘的治疗,而是有选择地活着。
六、痛苦不可避免,但我们可以减少它
死亡终究会来,但疼痛,不应该是我们必须承受的代价。
在北大医学部的一次公开课上,一位教授说:
“我们不能帮每一个人延长生命,但我们可以努力,让他们减少痛苦、有尊严地离开。”
这句话我记了很久。
因为它不仅是医生的责任,也是我们每个人面对身体、面对终点时该有的态度。
疼痛和死亡哪个更可怕?
我的答案是:更可怕的是你不知道疼痛可以不用忍,更可怕的是你觉得死亡只能无助等待。
结语:活得清醒,死得体面
我们不能选择出生的方式,但我们可以选择离开的样子。
别再把“疼”当成小事,也别把“死”当成禁忌。
学会直面疼痛,才能真正不惧死亡。
参考资料:
[1]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安宁疗护实践指南(试行)》. 2017 年 12 月.
[2]《中国疼痛医学发展报告 2022》. 中国医师协会疼痛科医师分会.
[3] 世界卫生组织.《ICD-11 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版》.
[4] 陈忠华.《癌症疼痛的三阶梯止痛治疗》. 中华医学杂志. 2020 年第 100 卷第 12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