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与“癌王”搏斗了 45 年的外科大师,最终在 2025 年 10 月 25 日因胰腺癌Ⅳ期离世,享年 80 岁,而他十年前因胰腺癌去世的妻子也让这场家族性的风险变得格外刺痛
迈克尔·齐纳,这个名字在外科圈几乎等同于权威
他把胰腺、肝胆恶性肿瘤作为毕生战场,主编《Maingot 腹部手术学》,做了几十年手术,指导了成百上千的年轻医生
更残酷的是,他在 2024 年 8 月凭借专业直觉与经验为自己确诊胰腺癌,到了今年秋天,病程已至Ⅳ期
说白了,懂得最多的人也可能输给最熟悉的敌人,这话听起来不公平,却是现实的冷硬边界
这场悲剧并非孤例
临床上,家族中出现胰腺癌,会让风险增加 3 到 5 倍;
超过 55 岁,发病率显著上升
齐纳 80 岁的年纪和妻子早年前的病史,让“遗传+年龄”的双重风险摆在那儿,冷冰冰却解释力强
更扎心的是,他曾说过一句话:“谁能想到,我做了 40 多年胰腺癌外科医生,自己却患上胰腺癌”
这不是戏剧对话,是一个医生的真实叹息
若把时间线推回去,他是个抓住机会的人
1945 年出生在迈阿密,年轻时进了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读工程
那会儿他在广播站当新闻总监,跑去报道肯尼迪遇刺,又在戏剧社演到肩膀脱臼走进急诊室
一次次偏离“主线”的经历,反而把他带向医学这条更需要耐心与系统性的路
因为气候不适,他被父亲“叫回家”在迈阿密大学完成医预科,之后在佛罗里达大学拿到医学博士,再到约翰斯·霍普金斯医院、沃尔特·里德国家军事医疗中心受训,路径稳健而扎实
从 1980 年起,他的临床足迹横跨美东美西
1988 年任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医学中心外科系主任,1994 年调任哈佛大学附属布莱根妇女医院外科学主任,一干就是 23 年,还被授予历史悠久的 Moseley 外科教授席位
这类教席不是靠资历年头,而是靠真正推动外科实践进步
他还两度出任美国外科医师学会主席,这个组织拥有 8 万余名会员,话语权不言而喻
同时他发表了超过 265 篇同行评议论文
在外科临床与癌症研究的交界处,他属于那种“说到就做到”的人
他对外科的未来有自己的判断
2000 年前后,他提出创办哈佛大学外科与公共卫生中心,明确强调“外科的未来在于创新与跨学科合作”
这个中心在 2005 年成立,把外科研究直接转化为政策与项目,推动更安全、更公平、以患者为中心的诊疗
阿图·葛文德形容他是“我们所有人的榜样”,既在个人领域做出了不起的贡献,又能看见世界的变化并主动拥抱它
这些评价听起来略显“高”,但放在他的师友与学生网络里,恰好是最日常的反馈
他也很懂年轻人的心气
儿子说,父亲从医四十多年,培养了数百名住院医师与研究员
他常对医学生说:“这个世界很大,机会很多,跟着机会走,能走多远就走多远”
换句话说,在他这里,“路径依赖”不是铁律,关键是把手里的事做到位、把该走的路走扎实
布莱根妇女医院前任院长加里·戈特利布夸他是“有远见的领导者”,热情、善良、激情、谦逊四个词,放在手术室里通常不易并存,却在他身上合了拍
把镜头从医院挪到厨房,你会发现另一个齐纳
为了回应妻子“想吃得好就得学”的挑战,他在纽约四星级法餐厅专门学过法餐
后来,他在波士顿开了三家餐厅,其中一家名为 Toro 的西班牙餐馆开了 13 年
他常把厨房里的“mise en place”(就位与准备)搬回手术室——所有器械、步骤、团队职责都要摆在应有的位置,节奏才会稳
这话听起来像是隐喻,但对于做过大手术的人来说,是每天都在重复的纪律
他还收藏艺术、和邻居分享展品背后的故事,生活里的温度让他在医学世界里不至于只剩冰冷的指标
2015 年,他回到迈阿密创办迈阿密癌症研究所
这既是回馈故乡,也是在纪念因胰腺癌去世的妻子,带着私人情感的专业选择,反而更能推着机构往前走
研究所 2017 年 1 月正式开业,胰腺癌是重点之一
如今,这里日均诊疗量约 2000 人次,被《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评为 2024 年南佛罗里达州排名第一的癌症中心
他曾在采访中提到,他们把无法手术的胰腺癌患者生存率提高了一倍,是全球首个发表这类成果的团队之一
这句话背后包含的是临床试验的复杂设计和漫长随访,外人很难体会,但患者能感到变化
把镜头再拉远一点,行业里关于胰腺癌的讨论一直在升温
2025 年最新统计显示,胰腺癌全球 5 年生存率仅 7.2%,中国年新发约 13.4 万,病死率超过 88%
如果肿瘤转移到肝脏
中位生存期只有 6.3 个月 ,这个数字让人不太敢呼吸
有业内人士提到,2025 年 3 月《Nature》的一项研究揭示染色体外 DNA(ecDNA)携带 MYC 癌基因扩增,赋予胰腺癌更强耐药性与侵袭性
同年 5 月《Science》报道发现 500 种胰腺癌特异性隐性肽,其中 30 种能激活 T 细胞精准杀伤肿瘤
这为免疫治疗提供了新靶点,算是黑暗里的一束光
此外,意大利维罗纳大学团队的分析显示
ecDNA 阳性患者的肝转移发生率达 71.4%,是对照组的 2.3 倍
他们也提出
BRD4 抑制剂与 ATR 抑制剂或许能带来针对性治疗
这类进展需要时间验证,但至少把方向指得更清楚了
说到早期信号,公众也在补课
有媒体科普指出,持续上腹或背痛、无痛性黄疸、不明原因体重骤降(半年超 10%)、消化异常
都可能是胰腺癌的预警
换句话说
越早发现,越有机会把病程扳回一点 ,这不是焦虑营销,而是无数病例堆出来的朴素结论
与此同时
《JNCCN》在 2025 年的研究提示,低收入或少数族裔患者接受规范治疗的可能性低 30%,生存期缩短约 25%
这背后牵涉医疗可及性、保险、地域差异等复杂因素
医学的难题并不只在显微镜下,也在现实世界里
为了让认知更立体,很多人会看同类案例
外媒曾报道,美国疼痛与胰腺癌研究专家大卫·朱利叶斯在 68 岁时确诊胰腺癌Ⅱ期,手术联合免疫治疗后仍不敌复发
其团队随后发表关于胰腺癌疼痛与 ecDNA 的关联研究,为后续靶向策略提供线索
国内也有公开案例显示
长期慢性胰腺炎患者的风险上升明显
有专家在 2024 年通过胰腺特异性肽检测早期确诊并手术联合靶向辅助治疗
到 2025 年复查未见复发,给早期筛查与规范治疗提供了可感的例证
这两种走向,一悲一喜,恰好把医学的边界勾出来:它能改变概率,但不保证结局
截至 2025 年 10 月 31 日,齐纳病逝后其相关研究项目的后续公开信息尚未披露
但领域里针对 ecDNA 的靶向探索仍在推进
有业内人士感慨,“局部突破+系统改进”的节奏会更现实
这包括基础机制、早筛工具、药物组合、分层管理与医疗公平的协同发力
齐纳曾把“厨房就位”的理念搬进手术室
也许我们今天的任务,是把科研、临床、政策的‘就位’做到更好
悲伤是真实的,进展也是
当一个医生倒在他一生奋斗的战场,我们更该把他的坚持留在日常里——留在每一次不忽视的腹痛里,留在每一次规范化治疗的选择里,留在每一次推动跨学科合作的会议里
愿他和妻子安息,也愿后来者把“看见、理解、行动”的链条拉长
让这场艰难的斗争多一点胜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