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深秋的合肥,68 岁的张桂兰在市第一人民医院办理出院手续时,手里攥着皱巴巴的缴费单反复核对。“押金交了 8000,报销得等俩月,这期间儿子房贷还得周转”,她对着收费窗口的李姐叹气。彼时李姐也正对着电脑皱眉:“阿姨您别急,医院这月垫了两千多万医保款,我们也在等拨款呢。”而院长办公室里,刘永刚院长盯着财务报表发愁,医保回款滞后 60 天的老问题,让医院连新设备采购都得往后拖。这是 2025 年医保即时结算改革前,无数医患的日常写照。
2025 年 1 月 1 日,改变悄然发生。这天清晨,张桂兰因冠心病复发再次入院,出院时她做好了垫钱的准备,却被收费窗口告知:“阿姨,医保直接报了 60%,您只需付 2300 元。”更让她意外的是,原本要等俩月的报销款,医院当天就收到了医保局的预拨付。李姐边打印单据边解释:“现在是‘T+1’结算,昨天的费用今天就到账,我们也不用天天对账到半夜了。”
同一时间,刘永刚院长在晨会上传来好消息:“医保局昨天拨付了 86 万,相当于提前 3 个月拿到资金,采购的监护仪下周就能到位。”这背后是安徽省推行的“日拨付、月结算”机制——患者出院时,医保系统毫秒级抓取结算信息,自动按 60% 比例拨付资金,彻底告别过去“当月申请、次月审核、再等 30 天”的漫长周期。据测算,仅安徽一省就有 170 多亿医保基金提前到账,相当于给每家医院注入了一笔“流动资金”。
改革的春风很快吹到了南方。3 月的广东云浮,退休教师陈先生在市人民医院办完出院手续,手里只攥着一张单据。“以前报完医保报商保,光跑保险公司就得两趟,资料能堆半桌”,他翻着单据感慨,“现在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商业保险一次算清,真正‘最多跑一次’”。这得益于云浮创新的“同步结算”模式,把多层次医保保障拧成了“一股绳”,让患者免去了来回奔波之苦。
基层医疗机构的变化更显真切。青海海东市互助县妇幼保健院的财务负责人郑有忠,再也不用为资金周转失眠了。“以前小月垫几十万,大月上百万,工资都得拆东墙补西墙”,他指着新上线的结算系统,“现在每天自动对账,资金次日到账,财务室晚上终于能关灯了”。就连街头药店也尝到了甜头,青海西宁的新健康大药房,回款周期从“月结”变成“日结”,财务总监杜晨曦算了笔账:“流动资金多了 20%,进货都敢大胆些了。”
到了 10 月,改革已在全国铺开。国家医保局的时间表清晰明确:2025 年底实现统筹地区全覆盖,2026 年底做到 80% 医疗机构、80% 资金量即时结算。在山东滨州,“上午结算下午到账”成了常态;在安徽淮北,医院用提前到账的资金引进了三名专家;在广东云浮,药企 30 天内就能收到货款,研发新药的脚步更快了。
不过改革的路上也有小插曲。有社区医院反映系统偶尔卡顿,偏远地区药店还没接入平台,部分老人对“无感结算”仍有顾虑。但这些问题正在被逐一破解:医保部门联合银行升级系统,派专人下乡指导药店接入,社区志愿者手把手教老人操作。
从 2024 年的“垫钱等报”到 2025 年的“即时到账”,医保结算的加速背后,是千万家庭就医负担的减轻,是医疗机构服务能力的提升。当医院不用再为回款发愁,当患者不用再为报销奔波,这场改革真正实现了“医患双赢”。
只是,随着异地就医即时结算的推进,如何让跨省报销同样“丝滑”?偏远地区的小诊所、村卫生室,何时能全面接入这张“结算网”?这场关乎亿万人的医疗保障改革,还在继续书写着答案。而我们每个人,都在期待着更省心、更便捷的就医明天。